30年前,潘越云在歌中唱道: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这位歌者或许不曾预料到,现如今,年轻人渴求的心灵庇护所早已从家转移到了三平米的工位隔间——
最近,#年轻人假装上班#的话题再度冲上热搜,付费上班终于从段子变成了明码标价的生意:只需支付30-60元/天,你就能获得Wi-Fi、空调、茶水间等标准白领套装,加钱还能体验加班通宵的沉浸式职场剧本杀。
社交媒体上关于付费上班公司的业务推广看似深谙客户痛点:失业又怕被家人发现?这边能提供工位!你可以在这里玩手机,我会定期巡视,让你有上班摸鱼的快感。我会假装给你布置工作,你可以用任何理由拒绝,并把方案摔在我的办公桌上。”
然而细究这场看似汹涌的“付费上班”浪潮,显而易见其内核不过是焦虑经济的一次精准收割。这些空间的常客,实则是那些架着杆在隔间直播的博主、敲着键盘接远程订单的斜杠青年、以及拍摄“假装上班”Vlog的内容起号创作者。真正为此买单的“纯粹失业者”,远非网络渲染中那般庞大。当社会化媒体将个别现象放大成集体恐慌,共享办公空间便顺势披上了职场避难所的新外衣。而概念之下,不过是流量场域里又一场脱离现实困境的自嗨叙事。
在北京双井某写字楼的无名办公区,自由编辑小傅关掉嗡嗡作响的打印机。他刚完成本月刊物的最后校对,工位旁是做直播策划的女生,隔间里传来电商客服接单的提示音。“这里没人假装上班,”他指着满室忙碌的年轻人,“我们只是单位不在这里。”这间被网友称为“假装上班公司”的空间,实则是律所为分摊成本出租的闲置工位。
在另一间自媒体公司内,有团队正将闲置直播间改造成共享工位:“传统写字楼要年付租金,创业者哪扛得住?”当他们在小红书打出“假装上班工位出租”的旗号后,后台的咨询量暴涨,不过入驻者清一色是视频剪辑师、带货主播等数字游民。就如网友吐槽的那样,真正无收入的失业者是根本不会付费上班的。因此,来这里的人目的明确、画像清晰: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远程办公族。就像那位每天来工作三小时的哺乳期妈妈说的:“家里孩子闹腾,这儿能让我定下心来接单。”他们要的不是表演舞台,而是性价比更高的生产工具。
有经历者算过一笔账,这类“假装上班公司”提供的工位月租价格是800元左右,其中包含空调、网络和会议室使用权,比共享办公品牌便宜60%:“过去在咖啡馆日花费大几十还要抢插座也不能续杯,现在终于能能安心打工作电话了。”
随着移动办公需求的增长,这些特殊的办公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盘踞在写字楼高层有的隐匿于商场角落,更有甚者已发展成连锁品牌,饮水机、跑步机、午休床一应俱全,电视、会议平板、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应有尽有,有网友感叹这类场景的设备太过完善,比自己任职的前任公司还要豪华,更像个单位。这种务实选择印证了麦肯锡报告:全球灵活就业者中,有72%愿意为专业办公环境付费。
说到底,这场 被网友开玩笑说为行为艺术的“职场cosplay”,是被 过度渲染的职业空白焦虑。我们更应该看清的,是市场对“灵活”二字近乎极致的渴求,“付费工位”可完全被看作是共享办公在中国土壤上的一次新尝试。在这里,“假装”成了吸引眼球的噱头,而“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才是大家真正赖以生存的出口。
互联网风口呼啸而至时,“快”往往成了唯一的法则。在行业规则尚未成型、基础设施一片空白的阶段,社会化媒体上的概念炒作已远远跑在了项目落地的前头。当热梗被误读为普遍需求,轻信的追逐只会搅动水面下的焦虑,让真实困境在泡沫中愈发混乱。
杭州滨江区某科技园区内,02年的主理人陈御(化名)将租来的一片办公空地匆匆改造成付费工位。“原本也是打算放杂物的,几乎是零成本投入。”谈及做这件事的契机,陈御坦言最初是园区老板看到“假装上班”的梗图走红,随口问他有无兴趣一试。招募的帖子发出时,他的办公室甚至还未完工:仅配有Wi-Fi和瓶装水,桌面空荡。由于未设预约预付,不少人临时爽约,也有人到场环顾简陋环境后转身离开。
在陈御看来,“共享办公”比“共享自习室”更具可行性。“因为图书馆太安静,咖啡馆太吵闹还有很多人在休闲,自由职业者需要的是专注的办公场地,我们想提供就是这一个。”除了环境,他表明了自己也能为处于“职场Gap期”的年轻人提供职业规划建议。这位2023年才毕业的年轻人,履历上已有运营、电商、兼职和创业的多重尝试。他坚信只要人数聚集起来,这里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年纪轻的人喜欢上班”。
然而,当被问及具体的职业规划指导,例如面对传媒、会计、法律背景的不同求职者要如何给出专业的就业意见时,他的建议却惊人地一致——去做自媒体。“任何一个人都要有这个思维,懂得经营自己,以后的人们都是要靠自媒体生活的。”他补充道:“所以我想吸引的不仅是付租金的用户,更是能给我提供想法、积极向上有能力的高质量人群。”
如何精准吸引这些“高净值”人群?陈御沉默片刻后答道:“这需要见面聊,是一种双向选择吧。”至于更成熟的商业变现路径,他表示还没计划好:“要先运营一个月,边做边调整”。而他给出的运营策略,核心仍是依赖图文和视频在社会化媒体上提升曝光、推广概念,并无新颖之处。
风口起于线上,破圈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现实的骨感在谈话后半程显露无遗。空荡的办公室、极简的环境里,直至采访完成,这片“工位”也无人踏足。当另一支视频团队抵达现场拍摄时,因实景与网络营造的想象落差过大,他们表示一周后还需要补拍,而下午唯一一位预订好工位的访客也放了鸽子。
走出园区,距离最近的地铁站足有两公里,周遭也特别难找到共享自行车的设置点。结束一个半小时的交谈,停车付费的页面上扫码跳出数字10元。“但是还是有开车来体验上班的人。”陈御轻声说道。
社交媒体最擅长将个体困境包装成时代痛点。讽刺的是,当年轻人的职业迷茫被敏锐地捕捉为商业契机,那些意图为年轻人提供“解决方案”的人,如打造“付费上班公司”的创业者,往往自身也深陷相似的迷局。现实是,对于目标客群来说,“假装上班”的概念仍是陌生的。即便略有耳闻的年轻人,也多视其为离谱的浪漫幻想,与现实相去甚远。在这场“假装创业”的戏码里,他们似乎比谁都入戏更深。
8月13日,2025杭州夏季“人才夜市”招聘会现场人声鼎沸,手持简历的应届生、外地赶来的求职者正认真与企业面试官交谈,这里涌动着真实的焦虑与期待。
成成(化名)是一名文字编辑,目前尚未辞职,此行除了陪女友应聘,他也想探探路:“来真实的求职市场看看,不打没准备的仗。”谈及若面临职场空窗期是否会选择“假装上班”过渡,他表明了自己与父母关系良好,会坦诚沟通,“其实是看家庭环境吧。”对他而言,伪装并非必要选项。
从深圳转战杭州的乐军(化名)去年毕业,两个月前辞掉了第一份工作,父母尚不知情。“事情终归要自己解决,”他坦言,选择隐瞒有时是避免家庭矛盾的最有效最温和的方式,报喜不报忧也是因为不想徒增家人烦恼。至于“付费假装上班”,在他看来无疑是加剧开支的无用之举:“假装上班就能处理问题吗?谁给我发工资呢?”而面对此类公司所宣传的心理治愈与共享资讯的独特氛围,他直毫无吸引力,对实际求职也无助益:“我有自己的朋友圈和专业社群,为什么还要额外花钱?”
法学应届生艺艺(化名)心态务实,她的短期目标很明确:“找个班上”,只要离家近、没有租房成本又能回家吃饭,薪资不高也可接受。对她而言,真实的职场才是积累经验的土壤:“除了求职,考公考编都在准备中,如果暂时没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就考虑线上兼职,不过这些都能在家完成。”她补充道,“租个工位自由办公能够理解,但有些人明明厌倦了上班才辞职,为啥不先好好休息?还要花钱‘假装上班’,岂不是自相矛盾?”这一反问直指核心。
剥开表象,网络站点平台中塑造的“付费上班”实则是社会化媒体将两种需求错位缝合的产物。它与“假装上班”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前者原是服务于拥有明确工作内容、却需专业空间提升效率的人群;后者源于身处职业空窗期的人们为应对社会或家庭压力进行的“在职表演”,意在维系体面或省却解释。
社交媒体强大的叙事能力硬生生造出了一个模糊而充满矛盾的新概念,让我们正真看到一种荒诞的镜像:本应节省开支的无收入者,反而付费“表演上班”;渴望工作的人,却沉迷“表演在职”,逃避真实求职。正是这种混淆,令看客陷入沉思,参与者陷入身份割裂——他们身上仿佛同时承载着务实的工作诉求与无奈的社交伪装,最终却落得两头落空的自欺境地。正如网友一针见血所指:“这哪是什么新出路,我们分明是被社会化媒体‘做局’了,哪个正常人会这么做?”
现代社会的喧嚣从未止息:互联网成功学的持续轰炸、亲友“关切”的步步紧逼、招聘软件冰冷的“已读不回”……无不层层叠加着个体的焦虑。甚至在我们试图喘息、厘清方向的短暂间隙,社会化媒体仍在乐此不疲地消费这份迷茫,为我们强加本不必要的“解决方案”与身份标签。
然而,人生的容错率,本就允许我们拥有暂停键。就像《等待戈多》中流浪汉那看似荒诞的等待,不也映照出职场空窗期的某种本质?等待本身,即是一种蓄力的行动。
放弃一份不理想的工作后,有人在网络上开辟新径,写文章、剪视频、分享经验;有人选择背起行囊远赴异国求学。直到真正走出来才发现,年龄的桎梏、未来的迷思,在求知欲面前显得这么轻盈。乐观来看,拥有GAP期远非是简历上的“污点”或人生的断层,它是呼吸的调整,是方向的校准,是回归生活本源的契机。令人感动的是,有位网友分享他曾在图书馆偶遇被裁员的旧识:当时那位前同事正在创作儿童文学,后来从朋友圈得知他的作品获得了文学奖。
你看,总有这样的故事在提醒我们:许多年轻人正在用相对体面且平和的方式应对人生过渡期,他们可能正在备考、在进修,或是打磨下一份工作的敲门砖。看似停滞的表象下,生活从未真正失控。
因此,我们不必被虚浮的网声浪裹挟而迷失,也无需戴上“表演”的面具欺人自欺;只需如那图书馆中的执笔人一般,在真实的尝试与笃定的判断中掌舵,生活的航向自会在深流中校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WTT瑞典大满贯:林诗栋12-10险胜!兑现第4个局点,2-0冲32强!
上海一茉莉奶白门店天花板掉落致一人身亡:事发于开业第一天,死者为17岁男店员
柬埔寨“美容女王”遭逮捕,以“破坏军队士气”“煽动重大犯罪”两项重罪被起诉
北京7人保送清北!27枚奖牌来自这些学校,2025全国生物奥赛获奖名单出炉
海外网友热议TES击败BLG:欢迎BLG jiejie!BLG最该换掉的是ON
骁龙 7s Gen4 现身跑分平台,预计小米 REDMI Note15 Pro+ 搭载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1561872638
邮箱:2853760590@qq.com
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宁华路288号